地球内部物理和动力学
地球内部物理和动力学
地球内部物理与动力学主要通过地球物理学的理论、观测、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,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、化学组成、动力学过程、演化规律和地球内部运动相关的自然灾害。地球内部圈层是地球物质的主要载体,与地球表面的大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存在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,因此研究地球内部物理和动力学对于理解整个地球系统起源和运转、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治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指导意义。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地球内部物理与动力学学科方向包括地震学、地球动力学、矿物和岩石物理学、地球电磁学以及空间大地测量学等,研究内容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和地球内部结构、地震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、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强地面运动、地壳形变测量及震源反演、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和破裂过程、极端温压条件下地球物质物理性质和内部物质组成、地壳和岩石圈的结构与演化、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、地核动力学和地磁场发电机、高精度地球重力场反演、地球系统的质量分布与迁移等。
姓名 |
任职/职称 |
研究方向 |
个人主页 |
陈晓非 |
系主任/讲席教授 |
地震学、理论与计算地球物理学及其在灾害防御与资源勘探领域的应用 |
|
陈斌 |
教授 |
岩浆岩石学、水热体系和相关成矿机理、同位素地球化学 |
|
张伟 |
副系主任/教授 |
计算地震学、勘探地震学和微地震监测 |
|
景志成 |
副教授 |
矿物物理学、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学 |
|
俞春泉 |
副教授 |
宽频带观测地震学,地球内部结构成像,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|
|
张振国 |
副教授 |
震源物理,地震灾害,计算地震学 |
|
包雪阳 |
助理教授 |
地震全波形层析成像与联合反演、地震及核爆定位与震源机制、地震波振幅衰减、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构造演化 |
|
陈克杰 |
助理教授 |
GNSS大地测量、大地震破裂反演、自然灾害预警 |
|
高科 |
助理教授 |
岩石力学、地震震源力学等 |
|
韩鹏 |
助理教授 |
统计地震学,地球电磁学,地震预测及风险评估 |
|
林玉峰 |
助理教授 |
地球与行星磁场起源,行星系统长期动力学演化,磁流体力学 |
|
冉将军 |
助理教授 |
空间大地测量学、卫星重力学 |
|
任恒鑫 |
助理教授 |
地震电磁学、震电勘探 |
|
徐世庆 |
助理教授 |
地震物理学,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,岩石摩擦实验,断层演化 |
|
杨亭 |
助理教授 |
地球动力学、地幔对流与热柱、板片俯冲与板块构造 |